《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文章简介: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经济转“四个对接”和“东融西接”成效累计综合投入20余亿元用于中心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现代商贸物流业加速发展。城区中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全市生产总值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96项民民主法治步伐加快。强化公共服务与此同时,统计、人事、编制、机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加快出台并贯彻落实好《促进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实施“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力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强继续坚持“四个对接”和“东融西抓好“一区五园二十个产业基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保障力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完善城乡规划。出台城乡一体化战抓好“四团三百”工程和城市创建努力建设绿色秀美萍乡。力争创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执行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强农惠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50万亩推进社会主义幸福农村建设。全力加强水利水务建设。完成2011发展以武功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将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代商贸流通物流业。通过整发展金融、保险业。继续推进农信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全市新增城镇努力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深入落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追求公平正义。着力推进莲花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科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确保全市各类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六五”坚持从严治政。扎实开展“整作风坚持改革强政。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廉洁从政。完善惩治和预防腐发布日期: 2012年02月29日 来源:萍乡日报
回顾2011年:轉型發展,赶超跨越,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实現生产总值658.15亿元,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577.29亿元,增长3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0.65亿元,增长2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1亿元,增长17.6%;财政总收入86.92亿元,增长3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6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8598元,增长19.1%,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成功创建了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先进城,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连续五届蝉联全國双拥模范城,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夺取了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奖、全省發展提升年活动综合奖、全省民政工作综合奖、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综合奖,获得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设区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市”和“全省平安市”等称号。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圆满通過国家土地例行督察、地方政府债务、经济责任审计、节能减排等六项专项检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扎实推进城市轉型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经济转型中进一步做大做强了工业经济,连续8年市本级和所有縣(区)获全省工业崛起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務收入1190.97亿元,增长41.7%,实现利税总额178.57亿元,增长33.3%,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409.9%,增加29.5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發展到8000余家,全市民营经济對GDP的贡献率达70%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0%以上。产业结构调整明顯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48.87亿元提高到175.74亿元,增加26.87亿元。全市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建材、医药食品五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24.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2%,增长20.7%,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85%。全市203户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業完成增加值95.81亿元,增长29.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6.8%。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市获批3个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个省级示范生产力中心,培育了3家省级创新团队、1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全市落户“院士经济”项目10项、“博士产业”项目133项,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達4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年度目标,二氧化硫减排完成6264吨,化学需氧量减排3270吨,氨氮排放量233.6吨,均完成全年计划的100%以上。资源消耗率减少52%,实际效益提高一倍以上。完成了83户市属国有企业(含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改制,开放型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26个,实际进资189.79亿元,增長34%。外贸出口7.15亿美元,增长59.51%;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17%。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四个对接”和“东融西接”成效明显。全市实施项目1079个,全年完成投资560.77亿元,增长40.7%;亿元以上项目206个。園区和产業基地承载力增强。全市6个省定园区(基地)企业从497家增加到600家,工业增加值从80億元增加到100亿元,对经济的貢献率从35.2%提高到38.5%。全年实施重点项目70项,计划总投資786.37亿元,完成投资105.65亿元。成功爭取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等14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杭南长高铁、吉莲高速、衡茶吉铁路等项目顺利推进,对320国道进行了升級改造,对319国道、S314樟排线等进行了大中修,顺利通过了交通部國省干线全国大检查。积极向上争取升级改造(三级改二级)公路建设项目167公里;芦万武旅游公路第一期10公里實现沥青路面通车,新山门至索道下站4公里公路实现砂石路通车;万龙山温泉开发项目主体工程封顶;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大坝高程达218米;一期投资1.5亿元的杨岐山普通寺修复項目进展顺利;花塘官厅修复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啟动;安源大剧院主體工程封頂;市城区供水管网建设、改造步伐加快。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累计综合投入20余亿元用于中心城区道路、公园、地下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亿元建设完成绿茵广场、凤凰山庄等一批近6万平方米地下人防工程。主城区主次干道铺设沥青路面30.65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小街小巷硬化改造。“四个组团”深入推进。新增城镇化项目92个,概算总投资145.6亿元。新城区组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完成2.2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工程建设投资2亿多元;核心区路网全部打通;人防指挥中心主体竣工;市行政中心等重点工程進展顺利。老城区组团城市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就緒。田中湖组团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征地拆迁完成58%。建设东路延伸段竣工通车。安源组团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中环大道征地工作全面完成,完成3.96公里路基工程和主道路面1.3公里垫层铺设,完成工程投资3.96亿元。安源影视城获得首届江西十佳建筑奖,萍乡博物馆获得首届江西十佳建筑优秀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城市绿地率45.29%、绿化覆盖率47.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3.51%。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绩喜人,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万亩,占任务的117.2%。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98%,出境水质保持三类水质标准。
着力推进“三农”工作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农業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產值达76.96亿元,增长4.3%,农业增加值48.97亿元,增长4.3%。全市粮食单产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水稻南繁制种面积10.24万亩,占全国水稻南繁制种面积的85%以上。全市市级以上農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4家,居全省前列,32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8.9亿元。水利基础設施建设加速推进。6座小(一)型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6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应急工程全面完成;9座小(一)型和38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开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完成投资9148.5万元,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萬亩。全面完成总投资6960万元的峡山口、升坊镇、彭高镇3个防洪工程的建设任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总投资2913.2万元,保障了6.1万农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新农村建设亮点紛呈。全市410个新农村建設点扎实推进,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农村清洁工程有序推进。完成了123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全部完成了深山区农民移民搬迁。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消费型城市建设凸显成效
现代商贸物流业加速发展。城区中高档商业聚集区已现雏形,大型综合商業区逐步形成。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赣西选配煤中心、金盾物流等已建成。旅游服务业跨越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共投入30亿元。全市国家A級景区发展到9个。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055.05万人次,旅游收入64.26億元;接待入境游客5.9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92.26万美元。文化產业繁荣发展。全市文化产業完成增加值21.58亿元,增长28.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3.28%,列全省第一。财税金融平稳发展。全年用于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科教等方面的支出达61.1亿元,占全年財政总支出的56.3%。建立政银企相互沟通的良性互动机制,达成了371项投资意向,履约资金121.59亿元,履约率100%。萍乡经濟技术开发区被列为江西首个“省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和全省唯一“国家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创建单位。小额贷款公司达到7家。
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全市生产總值亿元死亡率、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烟花爆竹行业百万箱死亡率均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应对处置芦溪“9.2”地质灾害事故,受到省政府领导多次好评。信访工作连续3年获得全省第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年组织完成科技成果鉴定(验收)40项,完成省级重点新产品鉴定13项,專利申请受理452项,获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5项。教育事业统筹协調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职业教育就业率98%。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稳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获全国先进。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工作和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获全省先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速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光明.微笑”工程、尿毒症困难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工作全面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域内,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96项民生工程全部完成。城镇居民就业率達95.8%。全市廉租住房、新建公共租赁住房、新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全部按省政府时间节点开工建设,并超过要求进度,分别占任务数的103%、100%和149%,城市棚户区完成2568户,占任务数的104%。全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有效开展,实施避灾移民搬迁2062人。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继续居全省前列。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330元和15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增加到2400元/年,分散供养标准增加到2160元/年;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增加到400元/月;城鄉20世纪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人均月救济标准分别增加到265元和225元。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22.0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參保完成25.72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9万人,均超额完成年目标任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791584人,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8.3%。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4371人。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八六四一”餐桌安全监管模式。全年粮食流通秩序规范有序,粮食供需平稳。
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
民主法治步伐加快。強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获全国先进。一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23件,政协提案193件,办復率100%。受理省、市长手机信箱6344件,办结率100%。“五五”普法工作获全国先进。政務环境明显优化。全市54个部门302个事项使用网上审批业务系统受理和办理许可审批事项,使用率达100%,办结率达99%以上。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走基层、转作风、抓项目、促发展”和“三进三同”等主題活动,全面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大力压缩行政支出,严格控制各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出国经费。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了财政财务收支、重大项目投资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力度。
与此同时,统计、人事、编制、机关事务管理、物资、供销、国资、国安、决策咨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管理、涉台事务、地方(史)志、参事、接待、老龄、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駐外机构、住房公积金以及妇女儿童等各項工作,取得了新进步;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保险、气象、无线电管理、石油、煙草、盐务等中央、省驻萍单位为全市經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拼搏2012年:科學发展,奋勇争先,全力夯实率先崛起的基础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實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議、省市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城市轉型为主战略,紧紧围绕“十二五”末实現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和萍乡在江西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积极融入鄱陽湖生态经济区,深入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農业现代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產总值增长13%以上;財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0%;氨氮排放量下降2.4%;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主要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著力實施新型工业化“3218”工程不断增强经济自主发展力
加快出台并贯彻落实好《促进产业集聚壯大实體经濟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決定》。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3218”工程: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利税总额2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外贸出口8亿美元的目標。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做大以钢材、建材及新型材料、煤炭及煤化工为代表的主導产业,不断壮大煤炭、电瓷、工业陶瓷、烟花爆竹、建材行业重点企业,打造区域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向园区基地集中。加速构建“一区五园二十个產业基地”,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企业4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培育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業。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現代服务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特种玻璃产業基地、睿能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力争新兴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出口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争取出口完成8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促成1至2家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和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新增1至2家服务外包企业。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力争全年实施科技重点项目10项以上,开发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100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打造10家创新企业和創新團隊,建设和提升30家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企业;加大财政对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企业的奖励力度。
狠抓项目建设“8388”工程切实增强实体经濟的后劲和活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强大动力,抓好项目建设“8388”工程:即全年实施项目800个,投资规模突破300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80项,全年完成总投资800亿元。
继续坚持“四个对接”和“东融西接”抓项目。开展招商引资抓项目竞赛年活动,重點引进一批以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精品鋼材、陶瓷、水泥等为重点的传统提质改造项目,引进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项目。力争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和省核准,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达产达标。
抓好“一区五园二十个产业基地”平台建设。促进工业园区扩区升级,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园区。打造500亿元以上的园区1個,1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2个,5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區和产业基地2个。到“十二五”末,依托园区基地,打造一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科技、人力资源、物流、融资信用、市場开拓、中介组织、财税、基础设施、产业招商、行政协调等十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煤炭、冶金、机械、建材、烟花爆竹、医药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先進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推进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支持,确保全年新增中小微型企业贷款總额占全部贷款新增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年市县两级共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实體经济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收益率,充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安源农业科技园等一产项目;突出抓好LED外延片等二产项目;大力抓好安源大剧院等三產项目;继续加大對杭南长客运专线、吉莲高速、衡茶吉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协调力度。全力配合做好萍蓮高速公路建设、萍洪高速全面复工建设工作。启动建设高铁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汽车站等工程。全面完成4个省道“三改二”项目工程。大力争取国道绕城公路项目、杨岐至武功山公路项目和5个省道升级改造项目。
抓好新型城镇化“四团三百”工程建设绿色秀美萍乡
完善城乡规劃。出台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和城市都市区战略规划,完成《萍乡市老城区组团分区规划及城市設计》、《萍乡市高速挂线入口及萍实大道景观规划设计》等重点地段城市设計,统筹协调主城区与湘东城区、芦溪城区、上栗南部新区和麻山片区的功能定位。
抓好“四团三百”工程和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四个组团”、300個城市建设项目。新城区组团加大区域内的道路建设和绿化、亮化,开工建设吴楚大道(江南路)二期、益民路二期、中环路新城区段,启动综合科技馆、教育园区、能源中心、翠湖公园等项目建设,安源大剧院、人防指挥中心交付使用、市行政中心完成土建工程;老城区組团有序改造,加大对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術学院的搬迁力度,修通無专南路等3条城市道路,启动萍水南路延伸工程和萍乡客运站建设;田中湖组团加大征地拆迁和安置区建设工作,加快湖区建设,完成主要道路建设和40万平方米安置区建设;安源组团加大中环南路、中环西路建设力度,加快城南片區和中环路周边开发建设。
努力建设绿色秀美萍乡。力争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2個;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6个。高度重视山口岩水库库区水源地保护和库区综合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一库清水”。切实抓好矿山环境治理,保护生态植被。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着力推进依法用地模范县和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创建活动。加大矿产資源勘查开发力度。严厉打击矿产资源非法开采,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深度加工。
加快建设幸福富裕农村努力提升农村经济支撑力
切实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粮食生产财政投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56万吨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50万亩杂交水稻繁制种产业大市,打造30万亩单季土地流转的“萍乡模式”,打造萍乡(江西)农机产業园、武功山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新增50个标准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春蕾公司、银河杜仲等6家“双十雙百双千工程”企业,抓好10個销售额上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抓好20個尽快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的省级龙头企业,培育30个基础实、活力强、潜力大、成长性强的企业。
推進社会主义幸福農村建设。全力打造10个以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继续加快12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整村推进。
加强水利水务建设。完成2011年开工的4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启动2012年計划的42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列2011至2012年国家规划的萍乡城市防洪工程等3个项目。继续推进湘东、芦溪等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完成白源水厂土建工程和输配水工程。完成8万人以上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山口岩水利工程,确保今年实现供水、灌溉、发电。
推进消费型城市建设不断增强第三产业的拉动力
发展以武功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将武功山打造成为“中国最佳山地度假目的地”;推動以绿色武功山为龙头,红色安源、古色杨岐为两翼的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旅游公路大环線建设、武功山温泉城、安源国家礦山公园、紅领巾主题公园等项目;巩固和拓展长株潭、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城市群的客源市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0亿元。
发展文化产業。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规划建设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每个县区至少开工建设一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
发展现代商贸流通物流业。通过整合建材、烟花爆竹、水泥、电瓷及工業陶瓷等传统产业專业市场,规划新建家居、汽车修配、农产品、旅游交易中心等新型专业市场,将我市建设为赣湘边际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实施老城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形成功能完備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培育秋收起义广场金融商业区、城南片区商业區、新城区商业区为核心的大型综合商业区。以放心粮油综合大楼为示范,构建覆盖城乡的粮油安全保障体系。
发展金融、保险业。继续推进农信社整合改制,完成萍乡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非金融类融资机构,力争今年设立2至3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擔保机构。确保安源区、湘东区两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推动政银企合作,打击非法集资。力争今年成功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择机发行15亿元城投债券。
着力實施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6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轉移就业1.67万人以上,动態消除“零就业家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五保对象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城镇“三无”、精简退职人员等困难群众保障标准,力争养老服务机構达到100所以上。完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实施城乡居民遗体免费火化,实行婚姻免费登记。继续推进“五险”统一征缴,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实施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建設保障性住房437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518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450户。完成棚户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努力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深入落实《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成功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使萍乡成为全省的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提高全市饮食用药安全水平。
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出臺城乡居民倍增计划实施意见,让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努力稳定物价,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发展各项事业
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著力推進莲花县扶贫连片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优抚安置、防灾救灾等体系。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10%以上,申报獲批国家和省级科技項目增长8%以上,取得科技成果42项。加大教育投入,坚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市群艺馆、市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設,完成广电产业大厦等文化项目。加快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建设、手机電视建设和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继续组织实施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和尿毒症困难患者免费血透救治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力推进市医院三期等重點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繼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争取2018年省运会舉办权,加快推进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加大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力度。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老龄、慈善、民族宗教及关心妇女儿童、残疾人和青少年事业。
维護社会安全稳定。确保全市各类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三下降”。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实行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制度,继续实行信访工作重点乡镇管理办法,建立调查问责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應急管理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犯罪行为。全面推广“楊斌圣群众工作室”。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為。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協民主监督。实行重大问题市民听证、专家咨询、合法论证、风险评估和社会公示制度。依法推进政務公开和信息公开。力争将市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打造成市政府品牌栏目。
坚持从严治政。扎实开展“整作风、提效能、优环境”活动,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效能建设。对重大决策和部署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建立健全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健全评议与监督機制。进一步加快电子监察和网上审批。
坚持改革强政。加快体制機制改革创新步伐,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抓好教育改革,有条件的县区逐步实现幼儿入园、条件成熟的小学进鎮,具备条件的中学进縣的目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继续抓好国有企业和非工企业改革,推进国有林場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稳步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
坚持廉洁从政。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繼续加强領导干部經济责任审计,加強对重大项目的审计和监督,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