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打造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是民生之本,交通圈就是经济圈,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交通是城乡统筹的支撑,交通历来因有“先行官”之誉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路是无言的丰碑,2011年,我市交通运输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交通设施更加完善、交通建设更加合理、交通网络更加发达,一个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昭萍大地形成。人们出行更方便
要想富,先修路。2011年我市共争取县道升级改造41.9公里、乡道升级改造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计划330.9公里,落实客运网络计划3公里,落实危桥改造项目3项、安保工程2项计23公里,总投资约1.44亿元。319国道上栗至东峰界段6.7公里改造工程克服重重困难开工建设并竣工通车。我市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到计划早安排、资金早筹措,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自然村的连通工程330.9公里至目前已完成85%计280公里,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新农村建设。4座部属危桥中,已有3座(开发区和雁桥、芦溪县宣风桥、上栗县姚家江桥)全面竣工。
路修好了,还得养护,2011年,我市深入推进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加大对《萍乡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指导意见》的落实力度,确保各县区、乡镇的养护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实现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的目标,涌现了一大批养护管理先进典型,如上栗县东源乡新益村、福田镇明山村采用村老年协会承包养护村道的经验被《人民日报》刊登,芦溪县实行县道集中管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把农村公路的安全治理放在公路工作首位,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危桥险路的整治,全年有针对性治理了危险路段5处,安装减速带312米,改造危桥11座,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效果和社会效益。落实农村公路责任制,以制度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并积极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实行农村公路养护奖励机制,以激励促进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推出养护管理典型,以先进带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
2011年,我市还启动了高铁枢纽汽车站、旅游集散中心汽车站、达金物流园二期工程、长运城北汽车站扩建工程和公交城西站场异地搬迁工程,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完成了公交新西站站址选址、工可、规划报批工作以及高铁枢纽汽车站的选址、工可工作;完成5个农村客运站和120个候车厅建设任务,完成湘东、上栗、芦溪、莲花等县区4个农村综合服务站的立项、报批工作。
城市公交设施实现规模化改造。为给广大市民群众提供绿色环保、舒适便捷的乘车条件,我市不断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2010新购投放天然气公交客车40辆的基础上,2011又投资2000万元新购投放了50辆天然气空调公交客车,投资50多万元新建改建候车亭150多座,扩大了公交服务辐射范围,获得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肯定。
道路运输市场更规范
2011年是忙碌的一年,我市的道路运输管理得到全面加强。通过大力宣传贯彻《江西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规范道路运输经营行为,培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运输市场。班线客车清挂进展顺利,基本完成“清挂”目标,旅游客运“清挂”全部完成,整合客运线路84条,新组建许可客运企业2家。“公车公营”的客运市场已初步形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全部实行公车公营。推行“一司一品”危货运输经营模式,加强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危货运输管理,完成对81家车辆数达到20辆以上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年度运输量较大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和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维修行业的发展有较大提升,4S店数量仅次于南昌。
城市公交发展保持整体提升态势。城乡客运线网加快优化整合,公交服务质量实现提质增效,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完成客运量8600万人次,完成运营里程3600万公里,完成营收7810万元。城市出租车管理不断规范完善。《萍乡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修订)》已正式施行,完成了《萍乡市出租汽车新一轮运力指标配置实施细则》、“二六二”管理模式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组织完成了出租汽车企业、出租汽车车辆质量信誉考核。全市600辆出租汽车按规定完成了经营模式选择,进入新一轮运力配置,并分批完成了车辆改色,新增100辆出租汽车运力也完成招投标,新一轮运力配置过程中,出租汽车企业由原来的8家兼并整合为3家,新成立1家,出租汽车规模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也是有序推进。挑选4条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运营试点,首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改造已完成试运营。大力推进“公交进郊,微巴进村”工程。已完成萍乡—观泉、萍乡—峡山口客运班线的公交化改造,正在进行萍乡—麻山班线公交化改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