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学生交流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看我国古代男女定情信物:任选一件就可秒杀巧克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1: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来到重庆中学生交流网--重庆中学生网站!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0799lh.com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



   


      明白玉同心结


    


   


       元代银鎏金桥形对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鈿, 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鬢。《续汉书》中说:貴人助蚕,戴玳瑁钗。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可见古人尤其看重玳瑁制成的釵。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青岛私家侦探,: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明金耳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簡洁的耳環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


   


      清乾隆掐丝珐琅嵌白玉三鑲如意


      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重庆中学生交流网

GMT+8, 2025-5-2 06:58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