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学生交流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萍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8: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来到重庆中学生交流网--重庆中学生网站!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0799lh.com
目  录
第一章 区域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条件 1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6
第二章 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0
第一节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0
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点 13
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第四节  土地利用的潜力分析 18
第三章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21
第一节  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21
第二节  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23
第三节  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第四节  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26
第五节  对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启示 28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 29
第一节  人口变化预测 29
第二节  经济指标变化预测 30
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31
第四节  土地利用战略选择 34
第五章 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36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分解 36
第二节  规划方案的采用 37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0
第四节 土地利用分区的划分 43
第五节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47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5
第七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8
第一节  生态环境现状 58
第二节  评价总则 60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61
第八章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66
第一节 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66
第二节 规划修编的过程 67
第三节 规划修编的成果 71
第四节  规划基数的采用 72
第五节  规划图件的说明 75
第六节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77


第一章 区域概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0′之间。东与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萍乡市是江西和华东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衡”、“吴楚咽喉”之称。萍乡处于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核心区域,同时接受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闽东南经济区的辐射。境内沪昆铁路横穿市内腹地与京广、京九两大动脉相连,将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319和320国道呈十字型在市区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穿全境。市中心城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仅120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
  二、行政区划
1970年3月,萍乡市升格为地级市;1976年2月,设立萍乡市城关、湘东、上栗、芦溪4区。1992年6月,吉安地区的莲花县划归萍乡市;1993年5月,萍乡市城关区更名为安源区;1997年11月,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撤销萍乡市芦溪区,设立芦溪县。
现辖芦溪、上栗、莲花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有28个镇、18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636个村委会和120个居委会。
江西萍乡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享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权限,正县级建制。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萍乡开发区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园区。地处萍乡市北部320与319国道交汇处,南靠市中心城区,北至上栗县彭高镇,东临安源区白源镇,西接安源区青山镇,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享有昌九工业走廊开发区管理权限。开发区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在开发范围内全面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创建于2000年底,位于安源区、上栗县的结合部,萍乡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面、沪瑞高速公路以南,浙赣线以北、320、319国道两冀。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管委会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园区起步阶段采取市、县(区)联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利益共享的方式开发运作。2003年5月,将开发区和高新园合并。调整后的开发区和高新园形成 “一区三园”(即:东区工业园、西区工业园、北区工业园)和14个行政管理处的格局,辖区面积达52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余人。
  三、地质地貌
萍乡市位于江南丘陵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并向东西两侧倾斜。从全市地势起伏状况来看,山地、丘陵、盆地错综分布,地貌较为复杂,俗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萍乡市东南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坡陡谷深,系中、低山区,东北部杨岐山突起横卧,形成低山区,东、西部及中原腹地形成一凹陷地带,期间丘陵起伏,河流穿插,沟谷纵横,属丘陵区,河谷小平原及河岸阶地贯穿其间。境内成土母质(岩)种类繁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海、陆相沉积岩系交错分布,河流冲击物与四纪红粘土并存。从形态上萍乡市大体可划为四个地貌类型区:东南部中低山区、东北低山区、萍西北及萍乡切陷带丘陵区和河谷平原及河岸阶地区。
四、气候条件
萍乡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霜期较短、作物生长期长。春夏两季雨量集中,夏秋季之间易发生伏旱、秋旱。萍乡市气候温和,年均无霜期为282天,多年平均气温17.3℃。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1980mm。最多降水量为2174.0mm(1997年),最少的只有1086.4 mm(1971年),两者相差约1087.6 mm。萍乡市光照充足,历年年均日照时数达1454.3小时,年日照率为34%;最多年份达1680.1小时(1971年),日照百分率为39%;最少的年份为1197.2小时(1997年),日照百分率为27.8%。萍乡市地处丘陵地区,边境多山,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偏小,一年四季风速变化不大,历年平均风速约1.5米/秒。
五、水文资源
萍乡市有袁、渌、草、栗四条河流,袁河属赣江水系,向东流入宜春归于赣江;渌、草、栗水均属湘江水系,向西流入湖南,归于湘江。全市地下水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红岩风化网状裂隙水及裂隙溶洞水。全市地下水资源为6.16亿立方米,一般水垢系数小于125-250,适宜锅炉用水,均符合纺织、造纸、化工、铜铁等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化学成份含量、水温、矿化度、酸碱度均符合农灌水质标准,适宜于作物生长。全市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8万千瓦,人均拥有量为0.07千瓦,年发电量为4720万度,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土壤资源
按土壤四级分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0个土类,16个亚类,55个土属,150 个土种。水稻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70%,是全市最主要的耕作土壤,土壤肥力好,农作物产量高,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8%。红壤是全市分布广泛、面积最大、土壤种类最多的一类地带性土壤,是全市发展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重要土壤资源。
七、矿产资源
萍乡市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矿种达3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种。有煤、铁、锰、铜、钼、钨、钴、锌、锑、汞、金、银、石灰石、粉石英、高岭土(瓷土)、耐火粘土、镁质粘土、膨性粘土、透闪石、釉泥、大理石、花岗石、黄铁矿、萤石、滑石、海沟石、菊花石、石膏、硅石、方解石、白云石、砷、硫磺、矿泉水等。
八、生物资源
萍乡市境内草木繁茂,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全市植物已查明的种类有84种,200属,367种。主要植被种类有:山茶科、杉科、松科、禾本科、壳汁科、樟科、大戟科、悬铃科、梧桐科、杜鹃科、蕨类等14科。主要植被类型有:丘陵经济林、丘陵地山针叶林、竹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山地草甸等。
    九、旅游资源
萍乡旅游资源丰富,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与民俗风情为一体,呈全方位立体之势,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萍乡市所属的安源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萍乡芦溪县境内的武功山,是江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境内第一高峰武功山山体雄伟,奇峰罗列,瑰崎幽谷、悬崖峭壁、涌泉飞流,开成了“峰、洞、水、石、云、松、寺”齐备的山水风光,连绵十万亩的高山草甸更是堪称一绝;萍乡上栗县境内的杨岐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野趣横生。登巅远眺,北里风光,尽收眼底。山南阴水洞,状如漏斗,溪水四聚,终年不满;奇特的子午泉,每逢子时和午时,巨泉喷涌,逾时则细流潺潺。坐落此山的杨歧普通禅寺,现已列为江西省24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萍乡城内有建于清代的孔庙,是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市郊有始建于唐代的宝积寺,金碧辉煌;有始建于宋代的横龙寺,这里的古建筑群,布局统一,精美壮观。环境幽静奇绝。其十八拱长廊与后殿顶拱的建筑艺术属国内罕见。寺内有久旱不涸的涌泉,泉水清冽如露,颇为奇特。还有清新、优雅的玉壶山、群峰竞秀的大屏山和万顷碧波的明月湖等。萍乡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特的指掌画、多管书法、农民铜管乐、采茶戏、傩艺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傩文化以“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而蜚声海内外。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状况
2005年全市总人口182.15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476人/平方公里。全市的农业人口128.77万人,非农人口53.38万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比为2.4:1,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0.73%。全市总人口增长,机械变动和其他变动影响较小,主要是自然变动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
建国以来,萍乡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不但充分利用萍乡市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了煤炭工业,而且以煤炭为中心,发展了钢铁、电力、瓷业、建材、机械、化工等工业。2005 年萍乡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811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值256900万元,第二产业值1317100万元,第三产业值70710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1.3:57.7:31.0。人均生产总值12523元,财政收入实现237931万元。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提高。交通、邮电、教育、科技、文化及其他城市建设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三、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在巩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总产量52.27万吨,同比增长3.7%。全市生猪存栏59.76万头,同比增长3.0%,生猪出栏102.95万头,增长6.8%。羊出栏20.25万只,家禽出笼769.62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7%和3.8%。
四、工业发展
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标志,属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境内煤炭资源分布广泛,近40%的土地面积有煤炭资源的蕴藏。自清末汉冶萍公司设立,开始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在萍乡不断加大煤矿建设投资力度,1950年以安源煤矿为主组建了萍乡矿务局(统配),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先后在萍乡兴建了高坑、青山、巨源、白源、王坑、王家源、上官岭等大中型煤矿。萍乡因煤立市,因煤兴市,由一个农业地区发展成为江西的工业重镇,围绕煤炭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煤炭采选、矿山机械、冶金、建材、陶瓷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工业支撑力量增强。全市坚持兴工强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年工业生产承接了高位平稳增长的好势头。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72亿元,同比增长30.8%,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一是轻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57亿元,同比增长30.7%,重工业完成112.15亿元,同比增长30.7%。二是各种所有制工业都有较快增长。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53.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8.68亿元,同比增长36.0%。三是支柱产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煤炭采选及深加工、医药食品制造、建材、冶金、机械五大支柱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6.88亿元,同比增长32.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8.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2.1%。
  五、环境保护
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了环保专项治理行动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组织召开成员单位工作例会,部署全市环保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及时通报、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并且全面清理排查,实行挂牌责任督办。由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对辖区内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同时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全面正确掌握全市企业违法排污现状。县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要对排查出来的环境违法案件进行认真全面梳理,选择污染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进行挂牌责任督办,明确挂牌督办案件的目标责任、解决时限、责任单位、督办部门、督办程序及奖惩措施,并就查处过程及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实施案件移送,部门联动,确保整治到位。
第二章 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一节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构成
萍乡市土地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据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表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382398.82公顷,其中农用地344452.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08%,建设用地27760.99公顷,占7.26 %,其他土地10185.37公顷,占2.66%。农用地中: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6.87%,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8.73%,主要分布在上栗县、莲花县和芦溪县;园地占土地面积1.25%,主要分布在莲花县;林地占土地面积的66.26%,主要分布在莲花县、芦溪县、湘东区和上栗县,其中莲花县林地面积最多,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0.99%。建设用地中城乡用地面积为24824.6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9.42%,交通水利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78%,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尤其是城镇建设、工业园区等建设用地指标增加明显。其他土地面积以荒草地为主,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70.83%,主要分布于芦溪县、上栗县和湘东区。
萍乡市总面积3824平方公里,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积的66.4%、27.3%、6.3%。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构成比重分析,可简单概括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全市林地面积比重最大,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林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衣食之源的耕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未利用土地面积相当匮乏,农业开发空间较小。交通用地面积较小,运输路况仍需改善。牧草地微乎其微,人工草场需要一个大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
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萍乡市土地利用类型差别较大。耕地主要集中在萍乡市南部的莲花县和东面的芦溪县,林地则在西北部低山高丘地带和中部低丘地带分布最广,中部地区丘陵盆地相间,土地构成要素呈复合型,土地资源的分布连续性差,地域变化大,比较松散,地类由水面向水田、旱地到园地,园地、林地相间到林地,呈水平阶梯式分布。沿山丘分布的,则由低到高。水田—旱地—园地—林地过渡,呈环状阶梯式分布。其他各类用地则散居于以上各区域之中。其中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安源区和湘东区所在的市区范围。
从垂直高度上看,一般海拔高度800米以上以林地为主,其中1500米至1800米,林草相间,1800米以上则以荒草为主。海拔300米至500米高度间,一般呈组合状态,耕地、林地、园地及其他土地类型相间共存。海拔300米以下,耕地和水面面积较大。建设用地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
从土地利用方式和生产经营的区域性差异来看,西北部低丘平原农、牧、县区企业土地利用区,包括上栗县的桐木、金山、上栗长平,湘东区的排上、下埠、腊市等乡镇,地貌以低丘、平原为主,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适合发展农业、牧业。东北部高丘低山农、林、果、油茶土地利用区,包括上栗县鸡冠山、杨岐山、东源、赤山、彭高等乡镇。地貌以高丘。低山为主,林业用地面积大,适宜发展用材林和油茶林,水稻田分散在高丘、山垅、峡谷地带,光热条件较差,渍水面积较大,水土温度低,双季稻田产地与全市平均水平。中部低丘平原城市、煤炭工业、旅游、副食品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中部,包括上栗县福田、安源区青山、高坑,湘东区湘东、泉田、麻山等乡镇,是萍乡市政府所在地,作为萍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发达,人文荟萃。该区人多田少,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稍差,但由于水利设施较好,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和水稻单产均较高,是萍乡市的水稻高产区。中东部低丘平原农、果、乡镇企业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中东部,地貌主要为低丘、平原,地处袁河下游,土地比较肥沃,气温适中,光照条件均可满足双季水稻和农作物生产需要。中南部山地林、牧、茶叶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中南部,地貌以山地为主,丘陵广布,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有部分草资源,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无霜期较短,适宜林牧业发展。南部丘陵粮、油茶、果、经济作物土地利用区,位于萍乡市南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其次为岗地、低山、平地,区内气候较温暖,适宜发展水稻、旱作、经济作物、油茶、果品生产。
    三、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分析
2005年萍乡市人均土地量0.210公顷,人均耕地量0.035公顷,人均林地量0.13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量0.015公顷,人均资源量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率逐年提高,土地利用已趋饱和,据调查数据分析,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7.34%,萍乡市土地垦殖指数为18.12%,2005年萍乡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6142公顷,复种指数196%,单位农用地面积产值为11891.42元/公顷,单位耕地面积产值为2668.44元/公顷,单位林地面积产值为1289.03元/公顷,单位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为6512.09公斤/公顷,单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为4301公斤/公顷,表明了萍乡市农业相对发达。萍乡市人均用地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分别从1996年的0.219公顷/人、369.99平方米/人下降到2005年的0.210公顷/人、316.73平方米/人。而人均建设用地由1996年的146.09平方米/人上升到2005年的152.41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从149.95平方米/人下降到135.51平方米/人。表明萍乡市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强度均有所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重庆中学生交流网

GMT+8, 2024-5-18 09:50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