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学生交流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网络,大学生不会交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6:3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来到重庆中学生交流网--重庆中学生网站!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0799lh.com
    升入大二后,北京某高校学生小周突然发现自但同时,网络社交空间中的小周,却是另一种早在进入大学以前,小周就是各类网络社交工小周坦言,相对现实世界,他更愿意在网上和网络内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小周自己“但是在网上就不一样。”小周说,“其实网记者在北京市的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像小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黄彪文认为,网对此,贫困生小杨深有感触。经济状况不佳、黄彪文表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杨灿坤认为,大学生线上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跟家庭背景有明显的杨灿坤建议,社交能力培养应该前移,在小学据调查,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加



 升入大二后,北京某高校学生小周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愿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了。“感觉在大家面前讲话很累,也懒得去参加校园活动,总觉得那些活动很无聊。”小周说。
  但同时,网络社交空間中的小周,却是另一种表现。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社交空间中,他与别人频繁互动,经常就一些话题聊得热火朝天。小周说,自己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完全是两个人,一个内向,一个外向。记者调查发现,像小周这样呈线上线下“分裂”状态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现实交際太累,沉迷网络社交
  早在进入大学以前,小周就是各类网络社交工具的忠实用户。只不过高中学业紧张,他只能忙里偷闲刷微博、聊微信。考上大学后,空闲时间一下多了很多,也没有了老师和父母的管制,小周开始在网络上花去大把的时间,“一天得有七八个小时泡在网上,有时候上课也离不开手机”。小周说,自己不玩网游,上网主要就是玩社交。
  小周坦言,相对现实世界,他更愿意在网上和人交流。“我一到网上就放得很开,思维也很活跃,经常有妙语连珠的感覺。”他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宿舍每晚的夜聊,我几乎只是个听众,偶尔才能插一两句话。”
  网络内外,为什么會有这樣的反差?小周自己认为,促使自己沉迷网络社交的催化剂,是大一时和别人发生的一些口角。那时,小周是学院学生会的成员,经常组织活动,和陌生人接触频繁。有时工作协调不顺,双方又都是年轻人,一有火气就难免吵架。经历了几次之后,小周心里觉得很累,为了这些瑣碎的事情去跟人吵架,他觉得没有意义。
  “但是在网上就不一样。”小周说,“其实网上骂起来比真人厉害多了,很粗俗,但你觉得煩就可以把对方删掉,再也不用和他打交道了。”此外,小周认为,在网絡中可以不考虑对方身份,可以有什么说什么,这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我不想让自己心太累,也不想为人情世故费太多精力,所以对现实社会中的交际多少有些逃避。”小周说。
  网络社交效果差,应在实际生活中锻炼
  记者在北京市的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像小周这样在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他们“躲”进网络世界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有人性格就是不擅交际,有的贫困生则出于自卑心理,不愿和别人交流,便在网络空间里寻找安全感。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黃彪文认为,网络社会对个人身份的隐瞒,是让大学生寻求网络社交的重要原因,但大学生长期借助网络进行社交,对自身成长十分不利。“网络社交无法替代现实的社交生活。大学生总要毕业走上社会的,如果回到现实生活,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缺乏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很难在社会立足。”黄彪文说。
  对此,贫困生小杨深有感触。经济状况不佳、入学前和外界打交道少,使小杨入学后總覺得自己无法融入同學的圈子。一度很着急的他,将网络社交作为自我訓练的平台。“我当时想的是,如果能在網上培养起沟通交流的自信,那么在现实中也一定会比较顺利。”小杨说。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小杨发现自己在公众场合还是无法流畅地表达,每次课堂小组发言,都让他十分紧张。
  黄彪文表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非只有语言文字那么简单,而是辅以相当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而网络交流基本依靠文字,具有匿名的保护机制,这使得网络对人交际能力的训练大打折扣。“大学生还是要在实际交流中锻炼交际能力。要有这样一种心态:把该出的洋相在学校出完,将来才不会在社会上出洋相。”黄彪文说。
  补上人际交往课,辅导员应多与学生沟通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杨灿坤认为,大学生线上线下呈现的“分裂”状态,折射的是学生从小到大接受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缺失。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跟家庭背景有明显的正相关。父母性格开朗、交际活跃,子女也差不到哪儿去,反之,子女的人际交流往往出现问题。学校教育本应该弥补这一点,但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杨灿坤说。
  杨灿坤建议,社交能力培养应该前移,在小學、初中、高中阶段都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人说这种课程到大学设置也不迟,但由于大学没有中小学那么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上完课就跟教师见不上面,要是遭受挫折选择逃避,教师很难发现,课程也就起不到效果。”杨灿坤说。
  据调查,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加强的工作是多与学生溝通。郑州大学学生辅导员张实勤认为,这种现象对大学辅导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交际问題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是跟大学生最亲密的人,不仅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还应該有心理工作的专业知识,把工作落到实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重庆中学生交流网

GMT+8, 2024-5-12 22:18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